1)Redis为什么使用单进程单线程方式也这么快

Redis采用的是基于内存的采用的是单进程单线程模型的KV数据库,由C语言编写。官方提供的数据是可以达到100000+的qps。这个数据不比采用单进程多线程的同样基于内存的KV数据库Memcached差。

Redis快的主要原因是:

  1. 完全基于内存
  2. 数据结构简单,对数据操作也简单
  3. 使用多路 I/O 复用模型

多路I/O 复用模型是利用select、poll、epoll可以同时监察多个流的 I/O 事件的能力,在空闲的时候,会把当前线程阻塞掉,当有一个或多个流有I/O事件时,就从阻塞态中唤醒,于是程序就会轮询一遍所有的流(epoll是只轮询那些真正发出了事件的流),并且只依次顺序的处理就绪的流,这种做法就避免了大量的无用操作。这里“多路”指的是多个网络连接,“复用”指的是复用同一个线程。采用多路 I/O 复用技术可以让单个线程高效的处理多个连接请求(尽量减少网络IO的时间消耗),且Redis在内存中操作数据的速度非常快(内存内的操作不会成为这里的性能瓶颈),主要以上两点造就了Redis具有很高的吞吐量。

和Memcached不同,Redis并没有直接使用Libevent,而是自己完成了一个非常轻量级的对select、epoll、evport、kqueue这些通用的接口的实现。在不同的系统调用选用适合的接口,linux下默认是epoll。因为Libevent比较重更通用代码量也就很庞大,拥有很多Redis用不上的功能,Redis为了追求“轻巧”并且去除依赖,就选择自己去封装了一套。

单进程单线程好处

  • 代码更清晰,处理逻辑更简单
  • 不用去考虑各种锁的问题,不存在加锁释放锁操作,没有因为可能出现死锁而导致的性能消耗
  • 不存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导致的切换而消耗CPU

单进程单线程弊端

无法发挥多核CPU性能,不过可以通过在单机开多个Redis实例来完善;

其他一些优秀的开源软件采用的模型

  • 多进程单线程模型:Nginx
  • 单进程多线程模型:Memcached

2)五种类型数据类型

字符串、列表、散列表,集合、有序集合

3)内存中数据持久化

使用复制来扩展读性能:复制到多台服务器、提高读性能和可用性

使用分区来扩展写性能【hash一致性算法】:当数据量大的时候,把数据分散存入多个数据库中,减少单节点的连接压力

特点

  • 完全基于内存
  • 数据结构简单,对数据操作也简单
  • 使用多路 I/O 复用模型

4)Redis 适用场景

  1. 缓存 将热点数据放到内存中
  2. 消息队列 List 类型是双向链表,很适合用于消息队列
  3. 计数器 快速、频繁读写操作;string的单线性自增减 ++ –
  4. 共同好友关系 set 交集运算,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用户的共同好友
  5. 排名 zset有序集合

5)持久化

快照持久化

将某个时间点的所有数据都存放到硬盘上

可以将快照复制到其它服务器从而创建具有相同数据的服务器副本

缺点:故障可能丢失最后一次创建快照之后的数据;如果数据量很大,保存快照的时间也会很长。

AOF 持久化 将写命令添加到 AOF 文件(Append Only File)的末尾

  • always: 每个写命令都同步,严重减低服务器的性能;
  • everysec :每秒同步一次,比较合适,保证系统奔溃时只会丢失一秒左右的数据,并且 Redis 每秒执行一次同步对服务器性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;
  • no :让操作系统来决定何时同步,不能给性能带来提升,且会增加奔溃时数据丢失量

 

随着服务器写请求的增多,AOF 文件会越来越大;Redis 提供了一种将 AOF 重写的特性,能够去除 AOF 文件中的冗余写命令。

对硬盘的文件进行写入时,写入的内容首先会被存储到缓冲区,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写

用户可以调用 file.flush() 方法请求尽快将缓冲区存储的数据同步到硬盘

redis主从复制 分布式数据同步方式

slaveof host port 命令来让一个服务器成为另一个服务器的从服务器。

一个从服务器只能有一个主服务器

从服务器连接主服务器的过程

  • 主服务器创建快照文件,发送给从服务器。同时记录其间执行的写命令,发送完毕后,开始向从服务器发送写命令;
  • 从服务器丢弃所有旧数据,载入主服务器的快照文件,然后开始接受主服务器发来的写命令;
  • 主服务器每执行一次写命令,就向从服务器发送相同的写命令

主从链 创建一个中间层来分担主服务器的复制工作

  • 随着负载不断上升,主服务器可能无法很快地更新所有从服务器
  • 重新连接和重新同步从服务器将导致系统超载
  • 中间层的服务器是最上层服务器的从服务器,又是最下层服务器的主服务器

6)redis 主服务器 故障 处理

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,Redis 常用的做法是新开一台服务器作为主服务器,具体步骤如下:假设 A 为主服务器,B 为从服务器,当 A 出现故障时,让 B 生成一个快照文件,将快照文件发送给 C,并让 C 恢复快照文件的数据。最后,让 B 成为 C 的从服务器。

7)分片 集群 读并发

数据划分为多个部分,可以将数据存储到多台机器里,作用:负载均衡、线性级别的性能提升

8)分片方式:

客户端代码分片

  • Redis Sharding,对Redis数据的key进行hash,相同的key到相同的节点上
  • 一致性哈希算法
  • 代理服务器分片 轮询round-bin

9)redis与数据库的同步 数据一致

  • 一致性要求高场景,实时同步方案,即查询redis,若查询不到再从DB查询,保存到redis;

  • 更新redis时,先更新数据库,再将redis内容设置为过期(建议不要去更新缓存内容,直接设置缓存过期),再用ZINCRBY增量修正redis数据

  • 并发程度高的,采用异步队列的方式,采用kafka等消息中间件处理消息生产和消费

  • 阿里的同步工具canal,实现方式是模拟mysql slave和master的同步机制,监控DB bitlog的日志更新来触发redis的更新,解放程序员双手,减少工作量

  • 利用mysql触发器的API进行编程,c/c++语言实现,学习成本高。

10)热数据与Mysql的同步编码实现 数据库上锁

热点数据(经常会被查询,但是不经常被修改或者删除的数据),首选是使用redis缓存

用spring的AOP来构建redis缓存的自动生产和清除,过程如下:

  • Select 数据库前查询redis,有的话使用redis数据,放弃select 数据库,没有的话,select 数据库,然后将数据插入redis
  • update或者delete 数据库数据
    • 高并发的情况下:先对数据库加锁,再删除redis
    • 查询redis是否存在该数据,若存在则先对数据库加行锁,再删除redis,再update或者delete数据库中数据
  • update或者delete redis,先更新数据库,再将redis内容设置为过期(建议不要去更新缓存内容,直接设置缓存过期)

 

出错场景:update先删掉了redis中的该数据,这时另一个线程执行查询,发现redis中没有,瞬间执行了查询SQL,并且插入到redis

11)缓存穿透,缓存击穿,缓存雪崩解决方案分析

缓存穿透

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一定不存在的数据,由于缓存是不命中时被动写的,并且出于容错考虑,如果从存储层查不到数据则不写入缓存,这将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去查询,失去了缓存的意义。在流量大时,可能DB就挂掉了,要是有人利用不存在的key频繁攻击我们的应用,这就是漏洞。

解决方案

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缓存穿透问题,最常见的则是采用布隆过滤器,将所有可能存在的数据哈希到一个足够大的bitmap中,一个一定不存在的数据会被 这个bitmap拦截掉,从而避免了对底层存储系统的查询压力。另外也有一个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(我们采用的就是这种),如果一个查询返回的数据为空(不管是数 据不存在,还是系统故障),我们仍然把这个空结果进行缓存,但它的过期时间会很短,最长不超过五分钟。

缓存雪崩

缓存雪崩是指在我们设置缓存时采用了相同的过期时间,导致缓存在某一时刻同时失效,请求全部转发到DB,DB瞬时压力过重雪崩。

解决方案

缓存失效时的雪崩效应对底层系统的冲击非常可怕。大多数系统设计者考虑用加锁或者队列的方式保证缓存的单线 程(进程)写,从而避免失效时大量的并发请求落到底层存储系统上。这里分享一个简单方案就时讲缓存失效时间分散开,比如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失效时间基础上增加一个随机值,比如1-5分钟随机,这样每一个缓存的过期时间的重复率就会降低,就很难引发集体失效的事件。

缓存击穿

对于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,如果这些key可能会在某些时间点被超高并发地访问,是一种非常“热点”的数据。这个时候,需要考虑一个问题:缓存被“击穿”的问题,这个和缓存雪崩的区别在于这里针对某一key缓存,前者则是很多key。

缓存在某个时间点过期的时候,恰好在这个时间点对这个Key有大量的并发请求过来,这些请求发现缓存过期一般都会从后端DB加载数据并回设到缓存,这个时候大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后端DB压垮。

解决方案

我们的目标是:尽量少的线程构建缓存(甚至是一个) + 数据一致性 + 较少的潜在危险
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raichen/p/7750165.html